集體“突圍”,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轉型破局 資源型城市鋪開美麗畫卷
——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側記
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據了解,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已累計安排中央資金約2500億元,支持資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區、獨立工礦區統籌解決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10月30~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陜西省銅川市組織召開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來自多部門多地區、深耕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工作的干部齊聚銅川,學習工作要求、實地考察調研、交流探討經驗。
“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經濟實力持續增強,民生福祉日益增進,多元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眹野l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在會上介紹,截至2022年,近六成的地級資源型城市建成國家重要能源資源供應基地。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5.7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萬億元,十年間翻了近一番。
立足優勢謀求多業共興
10月底的銅川,秋高氣爽,“楓”景正好。這個全國為數不多以金屬為名的城市,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漫山回蕩鏗鏘銅響。“銅城無銅,出產的卻是煤。這城市沒有白天和夜晚之分,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激動不安地喧騰著,像一鍋沸水。此地煤聞名四方?!薄镀椒驳氖澜纭分兄魅斯浲诿旱摹般~城”,便是現實中的銅川,其煤炭產量曾一度占陜西全省煤炭產量的七成,一座黃土高原上的小城就此因礦設市、因煤而興。
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過去很長時間,銅川發展都依賴于煤炭和水泥產業,也因此造成產業結構失衡、資源開采枯竭、生態環境透支,曾經喧騰的城市沉寂下來,一度淪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2009年,銅川被界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痛定思痛,銅川加快走上轉型發展之路。
——重塑產業結構。銅川積極整合煤炭、水泥、非煤礦山等行業資源,拆除全部工藝落后水泥生產線,退出煤礦23處、去產能1188萬噸。
在冀東水泥銅川有限公司,銅川市工信局局長何育寧一路走一路向與會代表介紹經驗做法。該項目是產能置換、升級換代和萬噸規?;a的集成項目,在拆除原有4條總產能1.25萬噸/日熟料水泥生產線基礎上,新建1萬噸/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配套建設15兆瓦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及10萬噸危廢協同處置設施。目前,該項目單線與常規線標準相比,生產規模、人均勞動生產率與運營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拉長產業鏈條。在銅川市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里,與會代表注視著一件件銀色輪轂從生產線上快速略過。這條生產線正是銅川在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突圍”的縮影。
“園區以煤電鋁聯產聯營為特色,項目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產能相互匹配,形成了以鋁精深加工和汽車零部件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倍液友h經濟產業園區主任曹永介紹,目前,銅川鋁產業已經從單一的電解鋁拓展出多元化的產品鏈條。
——更新城市面貌。廢舊礦山抹去“瘡疤”。曾被稱為“共和國煤炭工業的長子”的王石凹煤礦在關停后,治理廢棄矸石山廢渣16.7萬平方米,覆綠面積約15萬平方米,華麗轉身為工業遺址公園。
王石凹煤礦在關停后,治理廢棄矸石山廢渣16.7萬平方米,覆綠面積約15萬平方米,華麗轉身為工業遺址公園。
煤礦工人搬進新居。銅川在全國率先啟動棚戶區和采煤沉陷區搬遷治理,累計建成安居住房490萬平方米。在陜西省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錦繡新城”,與會代表們漫步在干凈整潔的居民區中,與22萬名居住在此區域的礦工和困難群眾共同感受“煤”好生活。
通過全域治理和重點修復,這座曾經“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如今已成為國寶朱鹮秦嶺以北野化放飛地,鋪展開一幅美麗畫卷。2021年,銅川被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表揚為2020年度“推動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成效明顯”城市。
銅川因國家之需而設市、因時代之變而轉型,如今,也因時代之進而煥發新活力。更亮眼的是,今年上半年,銅川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位居全省第一。
因地制宜探索路徑方法
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趕考路”,一條艱苦奮斗的“創業路”,更是一條群眾期盼的“筑夢路”。面對“轉型”這道資源型城市的必答題,各地都在積極求解作答,也給出了不同的解題思路。
現場會上,陜西銅川、河北石家莊井陘礦區、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遼寧阜新、安徽銅陵、山東棗莊、河南濮陽、重慶萬盛經開區、寧夏石嘴山惠農區等9個典型地區政府負責人作經驗交流發言,陜西榆林等17個資源型地區作書面交流,分享了轉型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接續替代產業培育等一大批鮮活案例和寶貴經驗。
一種思路是在原有地方產業基礎上拓展更有技術含量、更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
山東省棗莊市將鋰電新能源作為產業轉型的突破口,組建市級鋰電產業聯盟,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產業基金,連續兩年舉辦中國(棗莊)國際鋰電產業展覽會,先后招引欣旺達等行業領軍企業投資落地,鋰電新能源企業發展到117家、產品種類達300多個,鋰電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成為“中國北方鋰電之都”,擦亮了“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產業名片。
遼寧省阜新市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抓手,以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為關鍵,以數字產業融合賦能為突破,促進發展質量效益雙提升。新能源、綠色食品、高端裝備、精細化工“四個優勢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80%以上,氫能源、無人機等新興產業實現“從無到有”,“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得到根本轉變。
安徽省銅陵市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發展銅基新材料、光電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產業鏈招商,以產業支撐長遠發展。2022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7.9%、居安徽省第2位。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謀求產業轉型的同時,文旅也成為了多座城市聚焦的新方向。
銅川市以弘揚照金精神為宗旨,大力推動景區、鎮區、園區融合,探索出一條以紅色文旅為載體,傳承紅色基因、推動老區振興的新路。同時,著力打造生態康養文旅高地。依托藥王故里、千年瓷都、秀麗風光等資源優勢,加快推進“藥、醫、養、游”融合創新發展,積極打造西安都市圈康養旅游目的地,建成4A級景區8家。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積極整合紅色文化、工業遺址和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打造集紅色研學、工業文化、鄉村體驗、休閑康養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井陘煤礦納入國家第二批工業遺產、國家首批“大思政課”工業文化專題實踐教學基地,僅2023年春節累計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7000萬元。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體育基礎,積極打好“旅游+體育”特色牌,黑山谷·萬盛石林、奧陶紀等核心景區提質升級,體育賽事經濟蓬勃發展,成功舉辦國際羽毛球大型賽事50余場次,旅游、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6%,“全域旅游·活力萬盛”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集體“突圍”取得重要成果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一是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升。資源型地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新發現一批潛力較大的礦產地,煤炭、黃金以及稀有稀散元素等礦產資源勘查取得明顯進展。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由降轉升,主要能源資源產品產量穩定增長。截至2022年,近六成的地級資源型城市建成國家重要能源資源供應基地。新能源開發利用步伐明顯加快,裝機容量年均增速超過50%,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占全國四成。有關地方因地制宜開展“光伏+”采煤沉陷區修復、利用廢棄礦坑建設地下儲氣庫群等,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礦區利用模式,并逐步在新能源產業鏈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5.7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萬億元,十年間翻了近一番,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各資源型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與周邊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合作,對接先進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城市間發展均衡性協調性穩步提升。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努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截至2022年底,河北省唐山市等15個資源型城市建立綜合保稅區,遼寧省撫順市等28個資源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開放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三是民生福祉日益增進。廣大資源型地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轉型突破口,加快補短板強弱項,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地質災害隱患區居民避險搬遷持續推進,群眾住房條件明顯改善,道路、水電氣暖等市政設施日益完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嗣袢罕姷墨@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笆奈濉币詠?,在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帶動下,有關采煤沉陷區和獨立工礦區累計實施地質災害隱患區居民避險搬遷16.8萬戶、56.5萬人,改造修繕老舊住房27.8萬戶,新改擴建道路里程超過780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超過80萬噸,新改擴建供水、電力管網分別超過9500千米、4800千米,新增學前教育學位5.5萬個、義務教育學位18.7萬個,新改擴建醫療機構床位2.3萬張,建設接續替代產業平臺227個、吸納就業66.7萬人。
四是多元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資源型地區立足自身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推進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服務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資源型產業占比逐步降低,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升。黑龍江省大慶市堅持“油頭化尾”發展方向,打通石油精深加工產業鏈,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集群。湖北省黃石市依托特鋼產業基礎發展機械裝備制造產業,制冷壓縮機產量居世界第一。山東省濟寧市整合港航資源,打造多式聯運通道,發展成為重要的物流樞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圍繞石油石化產業發展工程技術服務產業集群,業務拓展至國際市場。
五是綠色發展成效顯著。資源型地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逐步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垃圾污水處理、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能力不斷增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持續優化,節能減排成效明顯,曾經滿目瘡痍的礦山環境重現綠水青山。截至2022年底,資源型地區已建成68座國家森林城市、5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84座國家園林城市,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南市、陜西省寶雞市等先后榮膺聯合國人居獎,資源型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敝\求轉型的資源型城市,必將如鳳凰涅槃、煥發新生。(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