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 努力為端牢兩個“飯碗”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裝的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初級產品,是我們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底氣所在。自然資源部門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問題導向,為端牢兩個“飯碗”、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
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和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糧食、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是支撐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石。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對于我國這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端牢兩個“飯碗”是長期的任務,不能有絲毫松懈。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端牢兩個“飯碗”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結合我國資源國情,深刻領會核心要義。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耕地保護是自然資源領域各項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最為關心、強調最多的工作,無論是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還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工作中,均對保護耕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一是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都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保護好耕地、端牢糧食飯碗,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笆种杏屑Z,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硬道理,中國人絕不能在吃飯這一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脖子。越是面對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越要明確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二是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千萬不能突破,也不能變通突破;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底線,也是關系國家命脈的安全線,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全黨全社會都有嚴守的責任和義務。三是實施耕地保護需要樹立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耕地保護,必須強化系統觀念,在保數量、提質量、管用途、強監管上打好“組合拳”,形成工作合力,全方位保護耕地。四是加強耕地保護必須壓實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實行黨政同責;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責任。保護好耕地是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政治責任,也是自然資源部門的政治責任,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上來,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的決策部署,不斷完善耕地保護責任體系,推動耕地保護工作落地見效。
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提升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要求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一是能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關系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我國是全球礦產資源第一消費大國,也是全球礦產資源第一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今后一個時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我們必須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的調查勘查和開發利用,建立安全可靠的勘探、開發、儲備體系,提升能源礦產資源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二是著力推動礦產資源國內勘探和增儲上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勘查力度,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我國一些戰略性礦產資源外采度高,必須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底線,加大礦產資源國內勘探力度,持續推動增儲上產,做到在關鍵時刻保障經濟循環暢通。三是妥善處理能源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項目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是化解我國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根本出路,也是促進經濟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樹立系統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將能源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很好地協調起來,通過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四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能源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隨著我國礦產勘查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尋找露頭礦轉到覆蓋區找礦,從低山區轉到中高山—深切割區,找礦難度增大,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實現找礦突破、破解資源利用難題的根本動力。
二、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部署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建立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通過一系列硬措施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自然資源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守牢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為目標,會同有關部門完善法律制度、嚴格用途管制、加強督察執法,特別是結合國土“三調”反映出的問題,建立并實施“兩平衡一凍結”制度,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實行“占補平衡”制度,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制度,對違法建設占用耕地實施凍結補充耕地指標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初步遏制了多年來耕地總量持續減少的勢頭。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耕地家底并不豐厚,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繁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持續推進,耕地占用與保護的矛盾和壓力依然突出。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任務沒有減輕,而是更加艱巨。一是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保有18億畝以上的耕地。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應充裕、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的現狀。實現糧食穩定生產的基礎是保有足夠數量的耕地。有研究機構測算,我國14億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每年的糧棉油糖菜播種面積大概需穩定在23億—24億畝,如果按照1.3的復種指數倒推計算,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以上。此外,我國每年進口的大宗農產品,如果根據生產能力折算為耕地,也是很大的一個數。我們不能因為口糧和谷物自給率高,就片面認為糧食“夠吃了”,就認為耕地夠用了。守住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保障的是糧食安全的底線。二是耕地保護的形勢總體仍然嚴峻。國土“三調”顯示,我國耕地家底并不豐厚,2019年底全國現狀耕地為19.18億畝,與2009年底的“二調”數據相比,10年間減少了1.13億畝,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平原種樹和綠廊建設;耕地凈流向林地1.12億畝,凈流向園地0.63億畝。同時,現有耕地中有一部分屬于難以或不宜長期穩定利用,有的還面臨荒漠化、石漠化威脅,從長遠看要進行退耕。我們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資源條件,要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耕地保護的任務始終十分艱巨。三是耕地區域分布變化導致糧食產銷不平衡狀態加劇。耕地保護不但有數量底線上的約束,也有布局結構上的要求。我國“耕地資源—糧食供給—生態安全”長期處于“弱平衡”狀態。國土“三調”顯示,2009—2019年10年間,全國耕地分布重心北移、質量下降,秦嶺—淮河一線以南耕地減少1.49億畝,占全國耕地的比例從“二調”時的41%降低到36%;位于一年三熟制、一年兩熟制地區的耕地占全國耕地的52.13%,比“二調”時降低6.81個百分點,耕地“南減北增”趨勢加劇。歷史上曾經的“南糧北運”,如今已變成“北糧南運”。而且,從全國耕地凈增加的區域分布看,70%集中在400毫米降水量以下的北方缺水地區,相當一部分要靠開采地下水進行灌溉,給北方地區水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帶來新的挑戰;從全國宜耕后備資源區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東北等水熱資源不匹配的地區,在沒有外來調水工程的情況下,不適宜再大規模開發耕地。四是耕地保護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完善。耕地因比較收益低,當與工業廠房、道路建設尤其是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發生沖突時,與果樹苗木、養魚養蝦養豬產生矛盾時,往往最終被“犧牲”的還是耕地。一些地方總感到“我占一點,不礙大局”,大局意識不夠、底線思維不夠,用地大手大腳,土地粗放利用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2010—2020年,全國有329個城市總人口減少,其中133個地級市和196個縣級市人口分別減少8.5%、13%,出現“收縮城市”特征,但同期建設用地分別增加22%、17%。一些地方耕地保護意識不夠強,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今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集中公開通報了在2022年耕地保護督察中發現的67個重大典型問題,以及在2023年督察執法中發現的56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門非法批地、違法征地、主導推動違法占地,以及侵占耕地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破壞耕作層的綠化裝飾草皮、補充耕地不實、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此外,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2012—2020年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的平均生產成本從770.23元/畝上漲到880.77元/畝,凈利潤從168.40元/畝下降到47.14元/畝,嚴重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助推了耕地“非糧化”傾向。
糧食安全、耕地保護,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守好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自然資源部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社會一道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穩住總量。按照《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部署,將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目標任務持續到2035年保持不變,足額帶位置分解下達。二是優化布局。國家層面,采取經濟獎懲等措施,促使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復一部分流失的優質耕地,遏制“北糧南運”格局加劇。地方層面,通過綜合整治等措施,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樹林木盡量調整上山上坡,用“山上”換“山下”,使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業生產規律,讓各類農業生產各得其所。各地在恢復耕地過程中要留出一定過渡期,尊重農民意愿,加強政策引導,不能強制實施。三是壓實責任。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認真做好《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印發后的考核工作,并推動層層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真正做到黨政同責、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在具體工作中,重點把住三個環節。一是嚴控增量。嚴控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省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要避免“寅吃卯糧”,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增量空間使用上,為“十五五”“十六五”期間至少留下35%、25%的增量空間;在年度增量空間使用規模上,至少為每年保留五年平均規模的80%,其余可以用于年度間調劑,但不得突破分階段總量控制,為未來發展預留合理空間;城鎮開發邊界局部確需調整的,要堅持城鎮開發邊界規模和擴展倍數不突破的原則,確需調入城鎮開發邊界的,必須在其他區域等量縮減。二是盤活存量。堅持“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換空間”,提高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在北京等15個?。ㄊ校┑?3個城市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繼續完善“增存掛鉤”機制,按照“基礎指標+盤活指標”方式下達土地計劃,增強省級統籌能力,激發盤活存量的動力。推動超期未開發土地依法處置,推動閑置土地司法查封和處置加強銜接。推廣應用節地技術、節地模式和示范縣(市)經驗。三是嚴格執法。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違法建設占用耕地的行為,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門衛星遙感監測優勢,及時篩選違法占用土地面積比較大的項目,強化執法查處。加強自然資源領域執法督察與紀檢監察監督的貫通協調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及時公開通報重大典型案例,提升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成本,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三、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確保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推動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達45.5%,重要找礦遠景區實現全覆蓋;累計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在開發強度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實現增長,煤炭、鎢、鉬、錫、金、稀土、磷、石墨等礦產品產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重大進展,先后完成“探索性試采”和“試驗性試采”。近兩年啟動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已取得山東萊州金礦、云南昭通磷礦、四川雅江鋰礦等一批重大找礦突破。加大支持礦產勘查開發政策供給力度,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方式,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政策,規范礦業權出讓制度,推進“凈礦”出讓,完善采礦用地保障政策,促進礦業市場繁榮。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發布在產礦山124個礦種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與此同時,我國對鐵礦、石油等大宗礦產的需求持續攀升,特別是隨著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對鋰、鈷、鎳等發展清潔能源所需的戰略性礦產的需求快速增長。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礦產資源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加大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國內保障能力。一是礦產資源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產業結構變化、科學技術進步,雖然改變了礦產資源的消費結構,降低了單位產值中礦產資源的消費量,但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沒有根本改變,礦產資源在國民經濟中仍然處于基礎性、支撐性地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壯大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需要大量銅、鋁、鋰、錳等礦產資源作支撐。比如,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背后離不開重要金屬礦產的支撐。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統計,每輛電動汽車平均需要53.2公斤銅、8.9公斤鋰、39.9公斤鎳、24.5公斤錳、13.3公斤鈷、66.3公斤石墨、0.5公斤稀土。今年1—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3.6萬輛,同比增長1.5倍,增速遠超傳統能源汽車。據瑞銀集團預計,2022—2030年,中國品牌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將由17%提高到33%,幾乎翻番。要達到這樣的生產規模,需要更多的礦產資源作支撐。二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強礦產資源國內保障能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是確保極限情況下國內大循環的穩定暢通,這就要求必須確保國防、民生等基本需求的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近年來,我國有相當一部分戰略性礦產進口量在顯著增長,但國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呈現“兩降一難”的態勢,即國內固體礦產勘查投入整體下降,儲量增幅整體下降,礦產資源增儲上產難度增加,國內能源資源供給面臨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迫切需要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內增儲上產,滿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三是礦產資源國際市場供應面臨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當前,各國對礦產資源供應的關注日益從經濟性轉向安全性,部分資源供應國收緊礦業投資政策,礦業投資壁壘升高。同時,我國礦產資源依托國際市場供應保障的穩定性、持續性面臨一系列挑戰,從國際上獲取關鍵礦產資源的外部環境趨于復雜,不確定性增加。我們既要積極支持礦業企業“走出去”,深化國際礦業合作;也要未雨綢繆,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風險思考得更深入,采取針對性措施,掌握主動權,始終把力量基點放在自己身上。
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必須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儲備等全鏈條工作,既尊重市場規律,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考慮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這個特殊實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提升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聚焦戰略性礦產資源,特別是把外采度高、關乎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重要礦產,擺在優先位置考慮,加大工作強度和深度。遵循地質找礦規律,對基礎調查區、重點調查區、重點勘查區、重要礦山深部的地質找礦工作進行系統部署,聚焦重要含油氣盆地和重點成礦區帶,有側重地開展調查和勘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內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差別化管理政策,允許開展部分戰略性礦產勘查活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政府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調查,多提供勘查區塊,并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引導鼓勵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礦產勘查開采領域,促進礦業市場繁榮;礦業權人要加大勘查力度,多提交資源儲量。加強對勘查找礦的政策支持,鼓勵“就礦找礦”,采礦權人可直接勘查上部和深部資源,無須辦理探礦權新立登記;取消探礦權分立及變更限制,允許保留探礦權繼續勘查,降低探礦權延續面積扣減比例;允許符合條件的已設采礦權深部或上部、周邊、零星分散資源以及礦業權之間夾縫區域協議出讓;放寬探礦權轉讓限制,讓更多有技術、有能力、有意愿的地勘單位和企業獲得探礦權。充分發揮科技對勘查找礦的引領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和攻關,推進產學研結合,著力解決礦產資源勘查利用技術和裝備的“卡脖子”問題,推動高精尖勘探裝備國產化。二是著眼重要礦產產能提升。加快重點礦業項目的審批,對一些具備基本條件的礦業項目,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縮短手續辦理周期,推動新建和改擴建礦山新增產能盡快投產達效。對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及省級人民政府重大項目清單的采礦項目用地,在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時由自然資源部直接配置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探索推進“凈礦”出讓,在礦業權出讓前,開展擬設礦業權禁止、限制區域核查,明確后續辦理審批備案事項的相關要求,消除礦業權人的后顧之憂。針對我國礦產資源共伴生礦多、難選冶礦多的特點,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其中,對緊缺戰略性礦產,聚焦資源量大、品位較低的礦床,加大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資源的可利用率;對優勢戰略性礦產,大力提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加強尾礦的循環利用,推動實現優礦用好、呆礦用活、劣礦用足。高質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努力推動新建礦山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區社區和諧化。
端牢糧食和能源兩個“飯碗”,是自然資源系統的責任所在。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國家立場、立足部門職責,加大政策供給、夯實工作基礎,推動全社會更好地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更好地促進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自然資源力量!(2023年第5期《黨委中心組學習》 作者為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