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堅持生態優先 已修復廢棄礦山2980個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145萬畝、修復廢棄礦山2980個、77家礦山被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30日從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該省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提高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和管理質效。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林華介紹說,在耕地保護體系方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壓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建立補償激勵機制,改進和規范耕地占補平衡,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連續23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守牢了耕地紅線,夯實了糧食安全基礎。
據悉,安徽不斷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省劃定耕地811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714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2943萬畝、城鎮開發邊界1223萬畝,初步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空間格局。
在生態修復方面,礦山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已修復廢棄礦山2980個、治理率84.2%,共治理面積29.8萬畝,探索出淮北綠金湖、馬鞍山大青山等一批“以用定治”市場化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位于長江經濟帶(安徽段)10公里范圍內的銅陵市義安區董店舒山采石廠,通過削坡卸載、客土噴播復綠等方式,總治理面積20萬平方米,平整可利用土地6.67萬平方米,恢復林草地10.22萬平方米、坡面綠化7.5萬平方米。
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探索以資金、產業、人才等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單一水質補償向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的升級,成為皖浙兩省共同保護新安江流域生態的重要實踐平臺。
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今年4月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該工程共劃分11個生態修復單元,實施修山育林、休漁養湖、修復濕地等8類措施47個子項目,計劃總投資151億元,面積約7461平方千米。
近年來,淮南市探索了“沉陷地環境修復、生態資源利用、景觀格局塑造、煤炭文化表達”四位一體的采煤沉陷區治理新模式,昔日淮南市大通區九大采煤沉陷區,已成為“城市綠肺”“網紅打卡地”。
下一步,安徽將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數據納入“一張圖”。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努力實現在2025年之前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率不低于90%……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