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石油-天然氣成礦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豐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公布了“渤海灣石油-天然氣成礦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與總結”課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該課題項目由中海油研究總院承擔,歸屬于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二級項目“中國礦產地質與成礦規律綜合集成和服務”,項目周期為2016年-2018年。項目目標任務包括渤海灣石油-天然氣成礦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與總結的文字志書,即《中國礦產地質志·渤海卷》。
對渤海海域構造單元進行梳理,劃分埕寧隆起(海域)、遼東灣坳陷、渤中坳陷、濟陽坳陷(海域)和黃驊坳陷(海域)5個一級構造單元以及渤中凹陷、沙壘田凸起和渤南低凸起等35個二級構造單元。課題組綜合新生代以來不同時期的沉降量、沉降速率和構造演化剖面等資料的分析結果,將渤海海域構造演化過程劃分為裂陷期和裂后期2個階段,再細分為裂陷I幕、裂陷II幕、裂后I幕和裂后II幕4個構造幕。
明確渤海海域古近系沙三段、沙一二段、東三段、東二段、東一段和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組主要沉積體系類型及其展布特征,總結了渤海海域沉積演化規律。
渤海海域發育古近系沙三段、沙一段和東三段3套優質烴源巖,明確了3套優質烴源巖的分布區域及規模,形成時的構造沉積背景,烴源巖有機質豐度、類型及生物標志化合物方面的特征。明確了渤海海域主要發育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5套儲層以及沙一段-東二下亞段湖相泥巖和明下段河湖沼澤泥巖2套區域蓋層;總結了渤海海域前古近系、古近系和新近系3套儲蓋組合特征。
渤海海域包括遼東灣地區、渤中地區、黃河口地區和萊州灣地區4個油氣富集區。
渤海油田在勘探實踐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獨特地質特點的油氣成藏理論與認識:富烴凹陷控制大中型油氣田的分布;小凸起上大背斜是形成新近系油氣田的理想配置;增壓性轉換帶控制郯廬斷裂帶大中型油氣田分布;凹陷內“中轉站”控運移,斷層-地層關系控富集;蓋層質量控制了新近系油藏的商業性;源-匯耦合控制古近系大中型油氣田分布;斷層-巖性耦合控制潛山大中型油氣田分布;區域性厚層超壓蓋層控制天然氣田分布。
除石油和天然氣以外,渤海其它礦產以砂礦為主。環渤海的濱海砂礦屬于膠遼臺隆鋯英石、砂金、石英砂(含鈦鐵礦、磁鐵礦)成礦帶,主要礦種有金、金剛石,其次為鋯英石、獨居石、磁鐵礦、石英砂等。(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