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助農!綠色田野燃起新“硒望”!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之根,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衣食住行。2023年是第33個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除了嚴守保護耕地紅線之外,高效開發利用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也是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地質工作者發揮在地質調查專業優勢,大力開展地球化學質量調查工作,查清含富硒、富鋅、富鍺等有益人體健康微量元素土地地塊,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入秋,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的水稻相繼成熟,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豐收的盛景,在隨后的銷售過程中“濤雒大米”更是炙手可熱,較以往普通大米賣出了成倍的價格。山東地礦八院在這里開展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工作,他們依托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項目,積極服務地方農業高質量發展,圈定了農用地富硒土壤面積2萬余畝,富鋅土壤面積94萬余畝,富鍺土壤面積25萬余畝,提出了打造“新五蓮,鋅希望”高質量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建議,評價了五蓮縣櫻桃、板栗、蘋果,東港區藍莓、茶葉、水稻、地瓜等名特優農產品。為農業農村帶來了新的“硒”望。
在江蘇省宜興市太華鎮,一排排茶樹綿延山坡,與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天然的油畫。這里生產的天然富硒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富硒茶”吸引了許多商家慕名而來。多年來,江蘇省地調院以地質調查服務鄉村振興為宗旨,發揮特色專業優勢,幫助當地百姓找到了一條致富發展的新路子。經過該院調查發現,太華鎮的茶葉硒含量均值可達0.28毫克/千克,硒含量是普通茶葉的3到5倍,且有機硒含量高,更易被人體吸收。
目前,高硒茶葉年產50噸以上,促進了栽培、制作、加工、儲存一整套流程的完善,實現了由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向現代化的食品加工轉變。
今年4月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團鐵門關市雙豐鎮一場以梨花為媒的“雙豐梨花節暨首屆綠洲硒產業發展論壇”隆重召開,與以往不同之處在于今年的富硒產業發展論壇吸引了眾多商家和觀眾,成為了此次會議的一大亮點。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烏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在鐵門關市二十九團、三十團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展了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3年間共計查明特色富硒土地35萬余畝,紅薯、核桃、番茄、辣椒、玉米等多種特色富硒農作物。論壇上,該中心與地方政府進行了成果交接,把近十萬字的調查報告和圖冊交到了地方政府。
除此之外,該中心還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三團培育出了堿篷、鹽角草等16種高耐鹽植物長勢良好。讓當地百姓看到了生態修復的希望。
在寧夏固原地區中國地質調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于在當地啟動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經過1年的科學調查,精準查明了固原地區土地質量狀況及優質特色土地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圈定綠色富硒土地資源10.9萬畝、富鉬土地資源66.2萬畝。
“中國有條汨羅江,江邊有個紅薯鄉”。在湖南省汨羅市桃林寺鎮因土質條件好、紅薯口味佳,家家戶戶都種植紅薯,當地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薯之鄉”。后因銷售鏈中斷,當地紅薯滯銷,村民經濟利益受損,便紛紛改種玉米,“紅薯之鄉”的品牌名存實亡。中國地調局長沙中心岳陽市耕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項目組了解情況后,項目組共計在桃林寺鎮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60平方千米,采集并測試土壤、農作物、灌溉水和大氣干濕沉降物等樣品共843件,圈定富硒土地資源67305畝,占桃林寺鎮總面積的72.93%,可直接用于開發綠色富硒食品、無公害富硒農產品或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花生和紅薯富硒潛力很大,玉米富硒潛力較小。據此,項目組向當地政府提交了初步調查成果報告,初步圈定富硒紅薯基地1處、富硒紅薯后備基地2處,共計4490畝,為當地百姓打開了致富之門。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平吉鎮的九佰垌國家級特色農業示范區總占地約27800畝。2020年3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在該地區實施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得出該區域硒元素含量是全國表層土壤均值的2.03倍,土壤硒含量豐富的結論,進一步助力該地區特色農業發展。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年-400年,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為系統查清東北黑土區地表基質現狀,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黑土地保護工程順利實施,中國地調局指揮中心從2022年開始實施“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項目。該項目以東北典型黑土區83個重點縣(市、區、旗)為目標,綜合運用地質調查、土地質量調查等技術方法,采用“空天地網鉆”一體化手段,完成41.10萬平方千米地表基質調查任務。
2022年6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哈爾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牡丹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等5個專業中心15個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項目組整裝出發,分赴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4?。▍^)開展調查工作。
在三江平原腹地、黑土資源豐富的黑龍江省寶清縣,中國地調局牡丹江中心項目組組織開展了黑土地地表基質續作調查工作。據統計,自2021年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各項目組共7次與項目區所在地的省自然資源廳對接,30余次與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對接,征求意見建議,服務地方水土流失治理、耕地保護、特色農業發展、水資源調查并取得初步成效,收到應用證明、表揚和感謝信8份。此外,他們還有效帶動地方政府和勘查單位同步推進地表基質調查試點工作。2022年初以來,地表基質調查取得的試點成果引領帶動河北、湖北、吉林、江蘇、廣東等省先后投入調查經費1053萬元,啟動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表基質調查試點項目。
今年1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發布《國家土地地球化學質量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于20余年全國土地地球化學調查成果編制形成,調查面積涵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完成調查266.5萬平方千米,覆蓋了全國83%的耕地,掌握了與人類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54項化學元素和指標的空間分布特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養分狀況中,良好、較豐富和中等等級以上超過了70%,具備了糧食穩高產的需求。土壤的有機質中,豐富的、較豐富的和中等以上等級接近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