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行業新聞行業新聞

中國地質學會公布2022年度地質科技重要進展、地質找礦重大成果

信息來源 :中國地質學會      發表時間 :2023-03-24 09:02:27

2022年度地質科技重要進展

一、志留紀特異埋藏化石庫揭秘“從魚到人”演化關鍵躍升

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的崛起代表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的一次極為關鍵的躍升。分子鐘推斷的有頜類起源與其最早化石之間存在約3000萬年的巨大空白,過去從未發現過志留紀晚期以前的完整有頜類化石,使得這一躍升長期籠罩在迷霧之中,著名古脊椎動物學者阿爾弗雷德·羅美爾曾經將其稱為“古生物學史上一個頑固存在的重大空白”。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帶領的團隊在我國重慶秀山志留紀早期(蘭多維列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保存大量從頭到尾完整有頜類的特異埋藏化石庫,將完整保存的有頜類化石的最早記錄前推了約1100萬年,展示了過去完全未知的4.35億年前魚類身體構型,大大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的關鍵躍升環節。相關研究成果共在《Nature》雜志上發表4篇文章,引起廣泛社會關注和重要國際影響。

二、晚前寒武紀表生環境演化及其資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晚前寒武紀地球表層環境演化及其資源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一是首次發現中元古代早期(15.7億年前)的氧化事件,顛覆了地球中年期沉寂10億年的經典認識,揭示了最早大型真核生物演化與地球增氧事件的關系;二是首次完整重建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期間海洋的氧化還原狀態演化,揭開了真核生物穿越雪球地球的迷霧;三是依據氮同位素與碳同位素耦合波動關系,揭示了新元古代晚期表生環境-營養元素循環-生物演化的內在聯系,提出了地球動物的“寒武紀大爆發”的新機制;四是提出了鐵錳建造形成的新機制及其與地球表生環境演化的關系。該項研究進展不僅恢復了晚前寒武紀表生環境的演化,也揭示了表生環境演化的資源效應,建立錳碳酸鹽礦床直接沉淀和早期成巖轉化兩種成礦模型。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5IJm9Md7UwcuC_zXUmzRZA

 

地質找礦重大成果  

一、河北省沙河市白澗地區探獲高品位優質大型鐵礦床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九地質大隊在沙河市白澗地區探獲高品位大型鐵礦床,是目前河北省迄今探明的最大規模矽卡巖型鐵礦床,也是國內少有的高品位未開發鐵礦。第九地質大隊歷代技術人員不斷創新邯邢式鐵礦找礦理論和找礦方法,提煉總結了“五位一體”找礦實踐方法,有效指導了邯邢式鐵礦深部及外圍找礦。該項目提交探明+控制+推斷鐵礦石資源量10442.7萬噸,礦床平均品位全鐵(TFe)48.02%,磁性鐵(mFe)44.15%,磁鐵礦伴生鈷4412.8噸,礦床潛在經濟價值超千億元。該鐵礦可作為精鋼、優質鋼原材,其開發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地方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江西省安遠縣石頭坪重稀土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由江西省礦產資源保障服務中心王先廣為首席專家的團隊,在江西南部南嶺與武夷山鎢錫稀土多金屬成礦帶交接復合地區,歷經5年綜合勘查,探獲超大型風化殼離子型重稀土礦床。礦區共圈有7個重稀土礦段,其中2022年探獲根背礦段推斷類全相重稀土資源量XX.XX萬噸,平均品位0.088%,浸出相重稀土資源量XX.XX萬噸,品位0.060%;構建了離子型稀土“五元一體”找礦模型和“地質測量+風化殼圈定+贛南鉆+淺鉆+野外快速分析+實驗測試”離子型稀土的綠色高效經濟適用勘查方法,對離子型重稀土礦床勘查評價具有普適性意義。該勘查成果應用在石頭坪礦區新豐等其他礦段和南嶺地區的尋烏縣、贛縣地區,新發現夏湖等多處具有大型規模重稀土找礦潛力,成效十分顯著。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5IJm9Md7UwcuC_zXUmzR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