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單位是找礦突破的主力軍!
“地勘單位”源于我國的地質隊系統。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當時的建設目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迅速建成我國的能源、鋼鐵、核工業、有色金屬和化學工業體系,而礦產資源是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于是地質隊伍在數年之間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地質人員200人左右。國家加大加速人員培養力度,到1952年,發展到1.8萬人;到1957年發展到29萬人;到1960年發展到62萬人;1998年十一個部門共有965個地勘單位,74萬人;到2019年有企業性質地勘單位1451家,非油氣地質隊伍為41.43萬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的16.42萬人,相當于160個地質大隊,但由于地勘單位目前都在市場上找飯吃,很難說清楚那家是專業礦產地質隊了;因此只能說這16.42萬人相當于160個大隊。它們應該通過擴大和改革組建為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礦產勘查的主力軍。
“地勘單位”一詞在我國的地質勘查機構名稱中原本沒有,是改革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建立了地質工作的機構序列,由中央-省(地方)-大隊-分隊四級組成。當時我國地質部門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十大工業部門都設置有地質工作機構,共有十一個山頭,其中地質部門的中央機構稱“部”,其他部門的中央機構稱“總局”,省或地區的地質工作機構稱“局”,局下設大隊,大隊下的分隊是工區項目執行機構,不具獨立性。個別部門的地方地質工作機構有“總隊”“支隊”之稱。從機構功能看,部和總局是獨立的行業地質工作管理機構,是國撥地勘費的計劃分配對象;省或地區局級機構負責地質工作項目實施管理;大隊是項目具體實施單位,全面負責項目的技術、財務和后勤管理;分隊是項目具體執行單位,負責項目的全部野外施工、室內整理與報告編寫工作。在所有四個層次中大隊是最主要的層次,當時人們稱呼的“地質隊”,就是指的大隊。圖1顯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我國地質機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