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冶之都的“綠智蝶變” 大冶市綠色礦山建設略記
大冶,這座礦冶之都,自古便以礦產資源豐富著稱。在這里,厚重的礦石與工業的火光曾構成城市的主旋律。而今天,大冶市正以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蝶變,書寫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大冶市擁有65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多達33種,涵蓋金、銀、鐵、銅等重要礦種,其中銅、鐵、金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在全省占據突出地位。如今,這座擁有88個礦山的城市,正在綠色礦山建設中展現非凡魄力:40個在建礦山積極轉型,5個國家級綠色礦山、3個省級綠色礦山拔地而起,16個經黃石市核查驗收,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這份答卷,是大冶市以生態為底色、以智能為引擎的生動實踐。
礦區生態化 擦亮綠色底色
礦山,不再只是千瘡百孔、塵土飛揚的代名詞,而是綠意盎然的“生態家園”。2022年,大冶市出臺《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建設指揮部,明確“綠色、安全、環?!钡囊螅嫣嵘V區環境面貌。僅一年多時間,32座礦山就完成功能分區優化、道路改造、廢棄土地復墾、生態復綠等工程,累計投入1.57億元,種植各類喬木3.8萬棵、灌木11.5萬株。礦區從昔日的臟亂破敗,蛻變為整潔綠意的新模樣。
走進金湖街道的大紅山礦業有限公司,藍白相間的廠房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儼然一座“礦區花園”。公司以600萬元資金完成老尾礦庫復墾,復墾面積達11.6公頃,綠化覆蓋率達100%。這一成績為大紅山礦業贏得了2024年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推薦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的資格。
再看深山中的付家山礦業有限公司,礦區綠化、道路硬化、洗車池建設等一應俱全,綠植與山水相融,美不勝收。小型礦山的轉型成效尤為突出——全市在產的小型礦山已全部達標,未來更有望邁向省級綠色礦山行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承載著生態智慧的理念,在大冶市的礦山建設中生根發芽、碩果累累。
智慧礦業 邁向智能時代
綠色礦山的核心,不僅在于環境的蛻變,更在于智慧技術的賦能。大冶市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作為提升礦業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抓手,為傳統礦山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三鑫金銅公司,自動充填開采技術的應用成為亮點。礦山井下機械化率達98%,開采回采率超過95%。尾礦庫的土地利用率提升,井下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這項高效、環保的開采模式,成為全國礦山的樣板。
付家山礦則通過改良浮選設備和添加藥劑工藝,實現選礦回收率顯著提升:鎢精礦回收率提高5%,銅品位提高6%,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每年節約動力成本達248萬元。
此外,大中型礦山的智能管控平臺正在普及。武鋼金山店鐵礦引入基于機器視覺的皮帶巡檢機器人,實現礦山實時監測,減少了60個值守班組,顯著降低人工成本。小型礦山同樣在智慧化浪潮中受益,5G網絡覆蓋和設備智能化管理成為標配。
“智慧國土”監管平臺的搭建,讓礦山從管理到操作全面進入數智化時代。這座千年礦冶之城,正在用科技煥發新生。
礦業集約化 走向可持續發展
規?;?、集約化的開發模式,為大冶礦山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基因。從上世紀90年代的358座礦山,到如今的88座,大冶市通過關停整合,走出了一條從“小散亂”到“大治強”的蝶變之路。
以“五小”企業整治為例,318家小冶煉、小礦山被全面關停。全市露天礦山從97家減少到17家,地下礦山由261家減至71家,大中型礦山比例顯著提升,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礦區管理實現了從“無序”到“有序”的飛躍。依托“一張圖”管理模式,大冶市對礦產資源規劃、礦業權登記等數據進行集成優化,科學調整開采區塊。通過動態巡查機制,礦區實現“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全覆蓋監管模式。今年以來,礦業巡查累計預警911次,查處違法案件11起,確保了礦產資源的規范化開發。
更值得一提的是,亂采亂挖的頑疾得以根治。9個高空監控設備全天候監測重點區域,嚴厲打擊非法開采行為。曾經泛濫的盜采現象,逐漸成為歷史。
礦業蝶變 生態與發展共贏
今天的大冶,礦區的轟鳴聲中透著綠意盎然的和諧圖景。綠色礦山的建設,不僅是礦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回答。
“綠智蝶變”,是大冶市的時代標簽。這里的礦山,不再是資源掠奪的場所,而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實踐田野。一場綠色革命,讓這座千年礦冶之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從臟亂到美麗,從低效到高效,從無序到有序,大冶市用堅定的步伐,將礦業發展引入綠色、智能、集約的新軌道。在這片土地上,資源不僅得到了合理利用,更為子孫后代留下了碧水青山與永續發展的希望。
今天的大冶,綠色礦山建設已然成為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的樣板。未來,大冶還將繼續推進“綠色、安全、智能”的礦業模式,讓礦冶之都在生態與發展的交響曲中奏出更加鏗鏘的樂章。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