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訊 | 小柯勒河礦區具有大型斑巖礦床成礦潛力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公布了富克山和小柯勒河斑巖型銅礦床礦蝕變礦物地球化學勘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調查院在充分收集研究富克山和小柯勒河斑巖型銅礦床礦區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礦床三維定位采樣觀察和分析,確定蝕變礦物組合、成礦期次,尋找蝕變礦物地球化學勘查指標,進而指導找礦勘查。研究認為,小柯勒河礦區北-東部及核心區的深部及富克山礦區的南西部深部地區具有較好勘查潛力,為進一步礦產資源勘探指明了方向。
小柯勒河礦區:利用短紅外光譜(SWIR)分析初步在小柯勒河礦區建立了蝕變礦物勘查標志。綠泥石Pos2250高值和白云母族礦物IC值低值在小柯勒河礦區內具有有效的找礦勘查意義。綠泥石Zn-Mn含量指示小柯勒河具有大型斑巖礦床成礦潛力。絹云母電子探針數據顯示地表礦物中MgO和FeO含量與成礦巖體距離存在線性關系,可以用來初步評估成礦巖體侵入方向和距離。認為小柯勒河礦區北部花崗閃長斑巖體成礦潛力較弱,但南部核心區火山蓋層(以及絹英巖化巖體)深部、礦區北-東部深部具有找礦潛力,特別是礦區東北部具有斑巖-淺成低溫Cu-Au勘查潛力。
富克山礦區:短紅外光譜顯示富克山礦區IC值>2的區域與致礦石英閃長玢巖脈關系緊密,具有一定的找礦指示意義。電子探針測試顯示綠泥石MnO<0.3%在富克山具有一定勘查指示意義。原位LA-ICP-MS測試技術表明,富克山礦區黃鐵礦Ni元素含量變化與成礦巖體空間分布關系密切,可以用來評估礦區成礦規模和深部成礦潛力,為后期勘查提供依據。綜合研究認為,富克山礦區鉆孔A02南部和西部地區圍繞致礦石英閃長玢巖走向具有較大的勘查潛力。
區域斑巖型銅礦成礦規律:利用鋯石U-Pb同位素和輝鉬礦Re-Os同位素測年方法確立大興安嶺東北部存在晚侏羅世斑巖型銅礦成礦事件。利用全巖地球化學、鋯石微量元素、角閃石電子探針數據和鋯石Hf同位素限定了成礦巖體巖石學勘查標志,為斑巖型銅礦勘查目標巖體的圈定提供了依據;提出了大興安嶺東北部晚中生代期間蒙古-鄂霍茨克洋可能存在洋脊俯沖和平板俯沖過程。晚侏羅世平板俯沖階段利于埃達克巖和斑巖型銅礦的形成,早白堊世大洋閉合后拉張伸展階段主要發育火山巖和次火山巖,成礦則以中低溫熱液Au、Ag、PbZnCu礦床為主,為區域礦產勘查部署提供了參考依據。(中國礦業報)